甚么样的琴才算"好琴"?
经过多年做琴,拉琴,和不同层次的琴师打交道(上至专业京胡名家,下到业余初学者)我对琴的"好"与"坏"有了一个大体的概念.
一.琴的品相
一把好琴应该是很上眼的.(当然有的老琴虽然音好可是不好看!)所谓上眼实际上就是顺眼,漂亮.材料上乘,花色美.
关于材料:
1:担子---好担子是在竹林里长了3年以上的竹子.而且是常年见太阳的.竹质磁实,竹节暴,平直,花色匀,色素沉着.(既颜色深)珠圆玉润.节的尺寸标准.直径19--20mm.
2.筒子---也要多年的.竹质坚实,粗纤维.当然铁心里就更好了.
3.轴子--其实轴子料的木种很多,黄杨,乌木.红木......只要是木心就好,有份量,耐磨
4.皮子--当然是要"黑如缎,白如线",大花(四---五个花)的.(其实,小花的和黄褐色的皮子也照样好用!)
协调的比例:
协调的比例指---轴子在担子上的位置及与担子的安装度数.担子末节的长短及与筒子的倾斜度数.筒子的长短粗细及与担子的关系. 比例协调,就让人看起来很舒服,反之则难看,比如头重脚轻,轴子歪斜,轴头过长过短......等.
花色: 经过进化,紫竹成了花紫竹:芝麻花,阴阳脸,鳝鱼黄,虎皮黄,白紫竹,黑紫竹,一线天......总之,不管是啥花色,统一匀称(既花不乱)就是好紫竹.
二.琴的制作工艺 琴的品相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关的,但有些“东西”在外表是看不到的。 1:担子与筒子的配合: 担子“插”在筒子里是应当非常严密的。既保证它们接合面的严紧,又要照顾表面应像担子由筒子里长出来一样的无有缝隙。研配好后应该用一定的力度才能使它们“分开"只有这样才能包证音在传递过程中"损失"减到最低. 2:轴子与担子的配合 一把好琴不仅要有好音,轴子也应该非常好使才行。好用的轴子应达到---很轻松的“拧”到你所需调的位置。即便是调整一个音的十分之一度也得心应手!当然担子和琴轴的 研配应达到它们的“自锁”的程度。所以好用的轴子是不须用力“顶”的,绝不会松弦。 3:皮子的厚薄与松紧: 蒙皮子是最后一道工序,就像是“画龙点睛”一样-----蒙不好皮子会前功尽弃! 蒙皮子要根据琴的调门来选厚薄和蒙得松与紧。我曾在京艺网上讲调门不能靠蒙得松紧来控制。有人提出异议,我并未分辨,原因是这个问题太专业了!一两句话是讲不明白的。如果简单的讲的话就是---皮子的松紧是有一定“度”的,而这个“度”是很小的!如果皮子厚薄选的正确的话,你又掌握了这个“度”.那么你就百分百成功!
4:封堵,千金,风口
1:封堵 封堵虽然小,要用好料:紫檀,乌木。。。好料不仅份量沉,而且坚实耐用。因为它在外面,要正,圆,锥度得当。有的封堵向前斜,挂不住弦。 2:千金 千金钩过去是用黄铜做。现在也用不锈钢的了。而栓千斤则用钓鱼线(当然是染黑了的)千斤的宽窄对音的影响很大,调千斤的宽窄也可改变调门的高低(当然这个量很小)线在担子上的匝数不一样,有四,六,八。十。我是栓八根。要栓紧,避免拉琴时上下窜动。 3:风口 其实风口大点小点对琴音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,(也可能有,但人耳很难分辩) 当然这是在一定标准下的:长:20--25mm 宽:4--5mm (根据担子的粗细)曾经有个制琴师很神密对我说:“有人送来一把琴,音不好,我只动了一下风口,马上就出好音了!”此话音犹在耳。。。。。玄哉!......但是规整正中的风口也代表制琴师制作工艺的严谨。
三.琴的声音 一把琴到不同的人手里,会发出不同的声音。这是因为功力和控制琴的能力不同的原因。 一把好琴在演奏家手里如鱼得水,能充分发挥它的所有潜能,演奏出动听的乐曲,而演奏家也因这把好琴得心应手的把自己的艺术天份发挥到极致! 同一把琴到了“蹩脚”的琴师(姑且叫琴师吧)手里,却能发出令人难过的声音来。当然“他”也会认为这把琴不好----出噪音! 一把好琴应具备以下条件:
1.音量:烤好的琴担和琴筒如果搭配得当,蒙的皮子又很好,就应该有很大的音量。这说明担子,筒子,皮子之间相互产生了共鸣。
2.音色:金属音, 一把好琴应具有一定穿透力----穿云裂帛----传的很远。这种具有穿透力的音我们叫它"金属音。结构松散的竹子肯定出不了金属音。这是因为在音的传递过程中,大部分都损失了。 水音,(酥音)之所以叫它水音,顾名思义:就是水灵灵的“润”啊!相反,有的琴的音虽有音量,但不好听--干巴巴的。 3.内外弦的“匹配” , 好琴应里外弦都好。有的琴外弦好里弦不好或里弦好外弦不好,这都不算好琴。 总之,如果一把琴品相好,工艺好,声音好。我认为就是一把好琴了。...当然能达到宽。厚,酥,脆,亮就更好了。。。
|